来源:人气:625更新:2025-07-16 12:33:51
最近偶然接触一部港剧,尽管豆瓣标注人数相对有限,但观看者普遍给予高度评价。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以真实呈现的方式,将当代社交平台中普遍存在的"潜规则"进行细腻刻画,让观众在剧情中反思网络社交的复杂性与隐蔽性。
该作品由香港ViuTV打造,聚焦一个名为“无景深”的自主创作团队。他们通过油某平台持续产出趣味性内容,以吸引观众关注并达成商业转化。
尽管团队规模精简,但核心成员包括导演、编剧、制片人及演员等全链条角色配置。经过半年的协作磨合,部分作品已达成单日播放量破万的阶段性成果,标志着团队运营初见成效。然而近期,团队指定女主角Yannis频繁出现档期冲突,导致拍摄计划屡次延后,内容更新节奏亦受到影响。
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Yannis在粉丝积累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她频繁以各种理由推脱行程安排,其他成员往往不敢提出异议,毕竟在圈内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据悉,Yannis近期正在考虑职业发展新方向,有业内知名的自媒体平台"层层叠"向其抛出橄榄枝,承诺提供更加自由的内容创作空间。
当“无景深”团队的其他成员意识到情况时,为时已晚,作为团队制片的Michelle只能无奈放行。Yannis的加入迅速为“层层叠”注入了新活力,其个人账号粉丝量突破6万,这一成果与其预期一致,优质平台资源进一步提升了账号曝光度,使其向头部创作者目标迈进。
“无景深”团队因御用女主的离队陷入更深的危机,为应对这一突发状况,导演Jacky仓促地将另一位网红推至C位。然而受限于团队规模有限,加之导演对细节要求极高的完美主义倾向,导致原本应快速完成的短视频拍摄工作被迫延迟,耗费整整一天时间仍未完成开头部分。
Michele为了重振团队士气,特意引进了一位年轻实习生Anna。作为一名社交媒体运营专家,Anna对当前网红产业的运作模式有着深刻理解,不仅熟悉各大MCN机构的头部博主及其运营策略,更具备精准的商业嗅觉,能够敏锐捕捉市场趋势。
Anna的加入核心目标是助力"无景深"团队塑造新一代网络红人。接下来的剧情则聚焦于普通短视频观众难以窥见的自媒体运营生态,包括探讨如何构建多元化KOL人设、策划具有话题性的视频内容、以及通过精准把握流行趋势实现流量转化等关键环节。
不仅Anna被贴上了“神经系腐女”的标签,就连团队中始终拒绝露面的导演Jacky也在成员们的反复恳求下,最终答应出镜。他们拍摄的首条全员出镜视频以趣味十足的“吃鞋”恶搞为主题,通过夸张的互动方式吸引关注,意外收获了不错的流量反响。
此次转型让导演Jacky卸下心理压力,团队也逐渐进入高效协作状态。随后拍摄的《腐女Anna的日常幻想》中,导演意外被编剧提出的亲密戏份创意打断了拍摄节奏。
不可否认,为了追求热度,该团队付出了不计代价的努力。然而,在争夺关注的过程中,"无景深"团队却逐渐涉足社交网络的灰色地带。
最初,团队计划通过领养宠物猫来拓展社交媒体账号矩阵,认为这是社交网络运营的制胜法宝。在多次探访动物救助站后,他们相中了一只毛色纯白、毛发飘逸的长毛猫,然而当试图与猫舍达成领养协议时,对方提出的条件却让团队陷入困境。
为推进工作室的升级,Michelle积极组织团队进行整体改造,陆续添置了各类宠物用品。然而当猫义工实地考察后,仍对现有环境提出了诸多批评,认为改造力度不足,并随即抛出一个购物链接,要求严格按照链接中的标准采购宠物用品,同时强调关注账号可享受额外折扣。
然而,当众人查看手机时,发现该账号所售商品价格高昂,远超其预算范围。
当养猫计划面临搁浅之际,Michelle意外发现他们心仪的白猫竟与近日某对情侣网红失窃的宠物猫特征完全吻合。这一发现令她联想到,该猫义工可能将救助的宠物猫伪装成流浪猫发布领养信息,以领养为名行牟利之实,涉嫌通过虚构救助故事进行商业牟取。
网友随即关注该猫义工账号,发现每条动态下的评论区几乎全是溢美之词,即便偶尔出现负面评价也会被迅速删除,基本坐实了‘黑心商家’的嫌疑。这时编剧Gthan灵机一动,提议拍摄一段救助流浪猫的纪实短片。
Michelle在接到猫义工推荐的宠物用品后,果断下单购买,并主动联系对方安排再次的领养评估。当对方被说服携带猫咪前来工作室办理领养手续时,众人立即围聚在镜头前,集体谴责猫义工涉嫌编造流浪猫的"猫设",并指控其通过虚构猫咪背景信息进行牟利的行为。
那股咄咄逼人的气势瞬间让对方落荒而逃。在与奸商争执后,众人准备将那只白猫归还给情侣网红,却出人意料地遭到对方的坚决否认。
众人感到惊讶, Michelle 却敏锐地察觉到了背后的意图——他们正借着猫被偷事件的热度引入宠物殡葬服务广告。若此时将猫留在原处,不仅需向合作方支付违约金,更可能引发舆论谴责,进而导致公众形象受损。
迫于现实压力,众人决定将猫咪暂托给一位真正热爱动物的养猫爱好者,工作室也最终放弃了养猫计划。这场风波让所有人意识到,社交网络正悄然扭曲现实——那些心怀不轨的商家能够借着慈善形象博得关注并谋取私利,而拥有真善之心的人却因缺乏发声渠道,无力揭露其虚伪面目。网络空间里呈现的,往往并非金钱无法购得的真诚与热情,而是可以通过付费获取的点赞与赞誉。
这句令人警醒的箴言揭示了行业残酷现实:对于"无景深"团队而言,流量缺失如同断了命脉。曾几何时,他们是以电影为梦想的学子,却在毕业时刻面临行业寒冬,缺乏人脉资源,便难以获得高质量的从业机会。
尽管Jacky与Gthan曾短暂加入影视公司,但数月的沉淀中始终处于剧本创作与修改的重复工作中,缺乏对项目方向的主导权,原本炽热的创作理想逐渐被现实消磨殆尽。
面对这样的处境,他们与Michelle选择另辟蹊径,投身自媒体领域创业。为表决心,甚至不惜焚毁学位证书,以此彰显孤注一掷的信念。然而这份炽热的勇气很快遭遇现实的寒冰。
“无景深”账号最初定位为创作有深度的差异化内容,试图摆脱热门视频的同质化趋势,然而却始终未能获得关注。直到转而聚焦女性受众后,账号才逐渐崭露头角。这种从理想化创作到迎合流量红利的转变,恰恰印证了现实与理想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剧烈冲突。
在观看这部剧时,你会注意到剧中角色几乎无一例外地谈及“红”的重要性——在虚拟网络空间中,人气即为资本。谁拥有高人气谁便掌握话语权,唯有成为焦点才能获取所需资源。
在“无景深”初创团队面临困境时,三人组曾以激进行为点燃学位证,高喊着“我们要成为焦点,夺回属于自己的荣耀”。
在当下自媒体盛行的背景下,"红"确实为无数人提供了迅速走红、声名远扬的契机,但这个词的内涵已悄然发生转变。最初作为褒义形容词的"红",象征着事业顺利、成就显著以及被广泛认可的美誉,而随着社交平台和内容传播机制的演变,"红"逐渐衍生出诸如流量泡沫、人设崩塌等负面含义,折射出网络时代成名逻辑的复杂变迁。
成为流量网红的关键在于塑造特定的人设形象,而非真正具备爱心、高能量或渊博学识。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表现,即可营造出这些特质的假象。同时,无需在实际领域取得实质性的成就,只要能够吸引观众点击即可。甚至可以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滑稽的表情管理或刻意营造的反差感来获取关注,这种现象在短视频平台上尤为普遍。
“红”的内涵正被不断拓展,人们对于成名的追求也愈发浮躁。当流量与资本成为衡量成功的标尺,真正纯粹的“红”却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浪潮中逐渐消失。《哪一天我们会红》不仅呈现了当代青年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自我觉醒,更映射出社交网络对当代价值观的侵蚀,提醒我们警惕虚假繁荣背后被掏空的精神内核。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