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452更新:2025-07-15 18:04:13
影片的叙事格局巧妙构建了一个层层嵌套、充满恶意的闭环系统。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情转折,每次高潮都精准击中舆论的敏感点,制造出强烈的叙事吸引力。这种结构不仅紧扣"恶意"的核心主题,更完整呈现了从受害者到施暴者再到新受害者的循环链条,深刻揭示了网络暴力吞噬一切的本质特征。
网络暴力已成为当代社会具有高度存在感的"产物",如何将这一现象中抽象的压迫感具象化为电影叙事,通常有两种创作路径:其一借鉴《网络谜踪》的成功经验,通过桌面电影形式与现实犯罪情节的交织呈现;其二则以真实社会事件为蓝本,进行社会议题的影像转化。近期陈思诚编剧监制的《恶意》正是后者的新尝试,该片试图延续并拓展现实主义创作的边界。回溯从《搜索》(2012)到《热搜》(2023)的发展脉络可见:陈凯歌通过《搜索》首次揭示人肉搜索悲剧,归因于个体道德困境;忻钰坤在《热搜》中则借助自媒体浪潮进行视听革新,侧重展现性别冲突;而《不止不休》则回归传统媒体理想主义,对算法时代的传播机制批判力度略显不足。这些作品始终在探讨"真相的定义",但面对复杂的时代背景,其主题表达始终面临挑战。在当下新闻与电影普遍遭遇信任危机的语境下,《恶意》选择以强类型化叙事构建舆论修罗场。这部充满野心的创作,在其标志性的类型包装下,如何实现有效叙事?它对网络暴力生态的呈现是否全面准确?商业类型诉求与社会批判意图之间又形成了怎样的张力?深入剖析电影本体,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会逐渐显现。观照"流量原罪",细致描绘"舆论绞杀",《恶意》的创作野心首先体现在其成熟的类型化叙事策略上。影片的强类型化并非简单的商业妥协,而是构建精准叙事框架的核心手段。经过《误杀》系列与《唐探》宇宙的历练,类型化叙事已成为陈思诚团队的创作本能。这支对类型节奏与受众心理有精准把握的团队,正使《恶意》展现出独特的叙事魅力。影片开篇即展现强烈冲击力,悬疑类型作为最具吸引力的元素,在滨江三院双人坠楼案件的再现中得到精彩演绎。手持镜头在冰冷医院走廊的快速穿梭,配合突如其来的追逐戏,瞬间点燃紧张氛围。癌症少女静静与护士李悦的拉扯,伴随那决定性的一坠,迅速将观众卷入感官与情绪的双重漩涡。随后记者叶攀的迅速介入,争分夺秒抢夺第一手资讯的快节奏剪辑,更让新闻现场呈现出谍战片般的窒息感。这种开篇的雷霆之势,毫无拖沓,为整部电影的强戏剧冲突奠定了基调。
陈思诚团队的叙事策略远不止于表面的戏剧冲突,而是构建起一个层层嵌套、恶意循环的叙事陷阱。叶攀率先曝光的"护士推患者坠楼"事件引爆舆论,让李悦成为被全网讨伐的白衣恶魔;尤茜在ICU监控中被截取的犹豫拔管片段,经由断章取义的传播演变为杀女骗保的指控对象;当公众以为真相大白时,实习生晨晨却通过伪造录音将矛头转向叶攀,指控其操控舆论导致死亡。这种递进式的恶意传递,每一次转折都精准打击舆论的敏感神经,形成吞噬理性的叙事漩涡。文本不仅紧扣"恶意"核心命题,更通过受害者—施暴者—新受害者的三重身份转换,揭示了网络暴力不断自我复制、蔓延升级的可怕逻辑。
影片通过高度凝练的叙事手法展现深刻的现实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对“新闻”本质的清醒认知。创作者并未依赖专业术语堆砌来凸显媒体人的职业操守,而是以坦率态度接纳自媒体时代的流量逻辑,借角色之口直白传达“流量优先”的生存法则。这种看似自嘲的表述,实则揭示了主角叶攀在畸形生态中被迫形成的职场策略,她对流量规则的顺应与利用,折射出媒介环境中个体的生存困境。影片以此构建起批判的叙事基调,使角色的干练特质自然呈现。
为了强化存在主义式的荒诞感,导演大胆融合多种类型元素。孙越、豆豆等喜剧演员的参与,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幽默点缀,其角色设计精准对应了当下网络生态中那些盲目追逐热点的个体。这些专业喜剧人带来的笑料,以更具冲击力的方式揭露了流量至上的畸形价值观,让观众在短暂的欢笑中直面网络暴力的残酷本质。他们看似无害的跟风行为,恰成为系统性恶意的微观镜像,这种以喜剧反衬悲剧的叙事策略,构建了独特的审美张力。
如何展现网络暴力的骇人本质始终是此类作品的核心挑战,《恶意》在这一层面展现出克制的叙事智慧。影片摒弃了直白的血腥呈现或煽情表达,转而通过多重叙事反转制造戏剧张力。开篇性侵事件的层层反转犹如微型寓言,为后续舆论风暴埋下伏笔,暗示真相在信息洪流中的脆弱性。高潮场景中叶攀在讲台遭遇学生围攻的戏码,通过紧张氛围、特写镜头和声效设计,将无形舆论压力转化为具象的视听体验,使网络暴力的杀伤力得以具象呈现。
影片对网络暴力的视觉化处理颇具巧思,采用弹幕墙这一简易却高效的符号系统。看似简单的视觉元素,实则精准捕捉了网络空间的暴戾本质,既避免了感官刺激的滥用,又以原生形式引发观众共鸣。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使抽象的集体恶意获得了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形成独特的叙事印记。
影片最具突破性的,是其反叛性的结局设计。传统商业片惯于采用善恶分明的正义高潮,《恶意》却选择冷峻的开放式结局,拒绝给出简单的道德答案。实习生晨晨对叶攀的致命打击,根源实则指向其自身在流量至上的生态中形成的认知偏差。这种由扭曲价值观催生的恶之闭环,展现出古典悲剧的宿命感,迫使观众审视恶的根源与责任边界。陈思诚在首映礼上的发言与影片形成互文关系,他谈及创作焦虑与身份认同的挣扎,暗示了影片对创作者自身处境的映射。
相较于东野圭吾小说中对人性深渊的探讨,本片聚焦于更具时代特征的系统性之恶。这种恶不再源于个体的精神疾病,而是植根于流量竞赛规则、群体狂欢机制以及个体在庞大系统中的无力处境。影片通过轻率的点击、盲目的转发等日常行为,揭示了系统性恶的传播路径,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暗示了媒介环境的结构性危机。这种对现实的深度剖析,使影片超越了简单的社会批判,触及媒介时代的存在主义命题。
类型片的未竟之处与定式之憾,显然在《恶意》身上亦有所体现。这部以强类型元素为创作核心的作品,不可避免地承受着类型叙事规律的制约,导致其完成度略显不足。从类型创作的本质来看,影片似乎注定要陷入一个看似无解的悖论:影视创作周期的漫长始终难以匹敌互联网时代瞬息万变的传播形态。虽然《恶意》自2024年3月立项,从拍摄到上映仅耗时一年,在同类作品中已属高效,但其所试图展现的舆论生态、媒介变迁与网民情绪特征,或许早已被时代更迭所超越。影片中展现的论坛与微博场景,已不可逆地向以短视频为主导的新型平台迁移,这种媒介形态的转换使得作品对当下网络生态的细节刻画呈现出某种时空错位感,削弱了现实冲击力。而在性别议题的处理上,影片亦引发争议。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推动剧情转折、引发舆论浪潮的关键事件,往往都伴随着女性角色社会声誉的崩塌——从被污名化的护士李悦,到被构陷的母亲尤茜,再到最终被指控的记者叶攀。虽然这一现象深刻揭露了现实中女性在网络舆论场中普遍成为攻击目标和道德审判对象的困境,具有现实警示意义;但从创作手法而言,反复以女性形象的牺牲作为冲突升级的催化剂,这种叙事策略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新的定式?它是否在批判性别暴力的同时,又无意间将这种暴力转化为戏剧张力的来源?这无疑为影片在性别叙事维度留下了值得深入探讨的思考空间。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