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705更新:2025-07-15 18:15:58
由陈可辛执导、众星云集的电影《酱园弄·悬案》于6月21日在全国正式上映。该片以民国时期著名杀夫案为故事原型,自立项之初便凭借强大的演员阵容、契合当下女性主义讨论的题材以及高额制作成本,展现出冲击华语电影佳作的野心。然而现实却与预期相悖,影片上映后遭遇票房与口碑的双重失利,次日票房较首日暴跌近半,猫眼平台预测总票房降至4.16亿,豆瓣开分5.8分的评价更创下了陈可辛导演生涯的最低纪录。
当璀璨的明星阵容、引人关注的社会议题与扑朔迷离的悬疑框架交汇在《酱园弄》这一精心打造的叙事空间时,影片却呈现出逻辑断裂的叙事结构、空洞化的主题表达以及悬疑元素的失衡状态。本文将剖析《酱园弄·悬案》在叙事、主题与悬疑逻辑三个层面的失焦现象,揭示其如何瓦解原本宏大的创作愿景。
在叙事层面,明星云集的策略本应成为作品的亮点,却意外演变为创作困境。虽有市场反馈显示,明星效应成功拉动首日票房突破亿元大关,但该策略的代价却体现在大量支线人物的频繁出场引发角色功能重叠,以及支线情节编排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这种看似多元的叙事尝试,实则暴露了创作团队对故事主线的把控不足,导致人物动机与情节发展缺乏内在逻辑。
影片通过章子怡塑造的杀夫主妇詹周氏、雷佳音演绎的暴戾警长薛至武等角色,构建了一个横跨警察、记者、囚犯与市井草莽的复杂人群图谱。创作初衷旨在以一桩命案为切口,勾勒1945年上海社会各阶层在日伪政权覆灭前夕的生存图景。但当这一理论构想落实为影像叙事时,角色数量的过度堆砌反而造成结构失衡。尹昉饰演的副主编与薛至武的贿赂杀人案、沈佳妮演绎的主编被放走等支线,既脱离主线矛盾又占据大量篇幅,致使戏剧节奏陷入混乱。易烊千玺饰演的算命瞎子宋瞎子被刻意打造为"隐喻性视觉符号",其"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的谶语本可成为时代宿命的注脚,却在叙事中沦为故弄玄虚的装饰。众多名角的"刷脸"式表演与人物群像的快速闪现,最终导致影片叙事体系崩塌,精心复原的酱园弄街景沦为空洞的布景框架。
然而,流量明星所带来的庞大曝光量,也伴随着粉丝互撕与舆论操控现象的加剧。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营销碎片中,粉丝控评行为占据评论区主导地位,观众关注焦点被扭曲为对明星外貌的比拼,难以触及剧情内核。这种舆论环境不仅压缩了普通观众的表达空间,更制造出"欲言又止"的集体沉默氛围,进而对票房形成隐性影响。
《酱园弄》取材自"民国四大奇案"之一,通过周惠珍人生轨迹的呈现,探讨个体反抗与时代压迫的深层命题。影片本应展现詹周氏在绝望中的心理嬗变与反抗历程,却过度依赖生理冲突的视觉呈现,使得角色精神觉醒的复杂性被消解。观众期待见证詹周氏从顺从主妇到持刀反抗者的转变,以及她从认罪到法庭抗争的心理转折,但影片叙事中这两个关键蜕变过程完全缺失,导致人物行为逻辑断裂,情感爆发显得生硬突兀。
导演试图通过"不要屈服"等震撼台词与富有张力的蒙太奇手法激发观众共鸣,但詹周氏的形象最终沦为单一的意识形态符号。这种将复杂人物精神历程简化为口号式表达的创作方式,使得影片在探讨女性命运时流于表面,未能深入挖掘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觉醒。
影片通过大量暴力场景的铺陈来展现詹周氏的悲惨命运,其中赌徒丈夫詹云影在赌桌前的癫狂失控与施暴时的狰狞面目被高度写实化呈现,暴力警察薛至武在审讯室中对詹周氏的残暴手段更以血腥画面强化视觉冲击。然而,这种对肉体痛苦的聚焦在缺乏对詹周氏个人经历、情感脉络及心理变化的深入刻画时,导致原本应引发观众深切同情的叙事元素异化为纯粹的感官刺激,最终被部分观众批评为对女性苦难的消费行为,形成颇具争议的"虐女镜头"。
《酱园弄·悬案》在聚焦主人公叙事的同时,亦试图构建民国时期女性互助的群像,描绘了一幅在动荡时代相互扶持、砥砺前行的女性群像图。然而,这一主题的表达却因关键人物形象塑造的缺失而流于表面:詹周氏在狱友王许梅的协助下获知女作家西林为其撰文鸣冤,从而在法庭上翻供求生的细节,虽具象征意义,却未能深入展现女性间的情感联结与精神共鸣。历史中的苏青曾以锋利笔触解构男权话语,其"使万人流血便是英雄,使一人流血便是犯罪"的论断极具现实意义;而影片却将其简化为女性主义的符号,忽略了她"伪装长发女郎游走权贵间"的生存智慧与复杂性。影片对女性议题的探讨停留在西林口号式的宣言"一个为自己而活的女人会有无数种可能",缺乏对具体社会机制的批判剖析,使得所谓觉醒沦为空洞的鸡汤文学。
在类型建构层面,该片以"悬案"为名高调宣示悬疑属性,却在叙事实践中背离了悬疑类型的核心逻辑。悬疑链条的构建本应通过层层递进的线索设置与严密的推理结构来完成,但影片在叙事节奏与逻辑闭环方面存在明显漏洞,导致类型承诺难以兑现。这种类型失焦不仅削弱了故事的悬念张力,也使观众对影片的期待落空,最终形成叙事与类型定位的断裂。
影片在悬念构建上存在明显疏漏。开篇通过"血迹滴落算命瞎子脸上"的视觉冲击与法医关于"第二件凶器"的指向性暗示,成功制造了悬疑氛围,但这种叙事策略仅维持至片长三分之一处即失效。核心案件"詹周氏杀夫分尸"的关键疑点——如作案动机模糊、弱女子单人分尸的合理性存疑等——在证据链尚未完整闭合的情况下被强行破案,导致后续调查沦为缺乏目标的程序性表演。更值得警惕的是探案主线的类型错位,饰演探长的薛至武本应是推动剧情的核心人物,却以刑讯逼供替代逻辑推理,其办案方式彻底背离了侦探角色的类型规范。而影片分上下两部的宣发策略,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类型失焦——将真凶是否存在共谋、关键物证的下落等核心谜题作为商业留白,使上部成为叙事残缺的"半成品",观众前期投入的情感与智力期待无处安放。
《酱园弄·悬案》在群像叙事、女性主题呈现与悬疑类型塑造方面出现多重偏离,致使影片未能达到预期的深度与冲击力。尽管如此,其敢于触碰民国奇案这一复杂题材,并试图通过多重视角展现时代变迁中女性觉醒与社会图景的探索精神,仍显示出创作上的敏锐性与野心。此次略显失衡的尝试,恰恰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摒弃面面俱到的创作窠臼,聚焦人性困境与希望光芒,方能实现对宏大命题的真正诠释。这部'不完美的实验',其价值或许恰恰体现在为后续创作敲响的警钟之中。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