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才真实?《以法之名》仓促收尾,没把好故事讲好 -

来源:人气:611更新:2025-07-14 18:19:57

年度爆款剧集《以法之名》的市场占有率峰值已突破34%,近日正式开放超前点播大结局服务。数据显示,即使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观众对优质内容依然保持高度热情,仅需18元便可解锁最终集,展现出对精彩剧情的强烈需求。

或许是因投入成本而加深了情绪,使得《以法之名》的烂尾争议在播出后迅速登上热搜。观众既付费又沉浸其中,却在剧情戛然而止时感到意难平。从客观角度审视,这一结局或许具备现实依据,但问题症结不在于故事本身质量,而在于叙事逻辑的断裂。令人唏嘘的是,愿意花18块钱看剧的观众,往往是在追剧过程中收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与艺术认同,才甘愿承担这份代价。当付费行为与情感投资形成双重期待,却收获落差感,这种体验确实最为刺痛人心。

首当其冲的问题在于,各类角色无论善恶或处于灰色地带,都在为迎合剧情匆忙收场。以程子健为例,前期剧情反复刻画其物质至上的人设,处处体现对财富的执着。然而在结局处,却因未婚妻的劝说突然转变立场,坦白罪行。这种180度的反差转折缺乏铺垫,仿佛被天外飞仙点化般突兀,令人质疑角色动机的合理性。相比之下,万海的遭遇更具讽刺意味——三十多集的剧情核心始终围绕其洗脱冤屈展开,却在最终时刻因他人之死草草结束。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他配角的处理方式甚至超越了万海的悲剧,展现出更荒诞的结局逻辑。

观众或许曾对结局的草率感到失望,甚至选择略过,却没想到这种敷衍竟被推向极致。当剧集后期愈发依赖闪回和碎片化的叙事手法来填充内容时,观众心中早已泛起不安的涟漪。即便剧情已接近尾声,制作方仍能突破底线,用几行字草草收场。不得不说,这确实省去了大量成本——无需动用演员,仅靠简略叙述便完成故事交代。这不是对观众的尊重,这是什么?

若归咎于拍摄能力不足,那么从首集便能察觉作品的缺陷。然而事实上,前期剧情和表现手法均保持较高水准,后期却突然出现叙事断裂,无论是风格还是情节走向都与前作脱节。编剧更换本就应承担首要责任,但导演与监制团队显然未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如何巧妙收束主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用心与否的差异,观众往往能感知分明。以郑雅萍为例,其作为检察官的主动特质在开篇得到充分展现,若能延续这一角色塑造,在后续情节中推进关键证据的发现,或许能展现更立体的职业形象。可惜剧情发展却陷入尴尬境地,反派方毫无章法,专案组也始终停滞不前,形成鲜明的反差。

柳韵这一角色设定存在明显矛盾。作为市委书记的妹妹与检察官的配偶,其身份背景应当具备相应的社会经验和政治素养,然而剧中却将其塑造为缺乏判断力的"傻白甜"形象,这种反差既不符合人物身份逻辑,也削弱了角色的可信度。更值得注意的是,剧中出现的所谓"聪明脸蛋笨肚肠"特质,实则是对人物性格的刻意标签化处理,这种生硬的设定仿佛是随机抽取的剧情工具,缺乏合理的铺垫和发展脉络。在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中,若追求社会价值传达,理应通过严谨的叙事逻辑展现人物的成长轨迹,而非简单地将复杂社会关系转化为戏剧性冲突。观众期待的普法剧本质是通过真实案例传递法治精神,但在具体呈现时却未能把握好现实与戏剧的平衡,使得诸如周梅母女这类角色所经历的不公与精神创伤,最终都以过于理想化的"大团圆"结局收场,这种处理方式与现实生活中的司法实践存在明显脱节。

然而,这部剧并未采用传统普法剧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密集的字幕揭示所有角色的最终命运。观众若仔细阅读字幕中呈现的结局,便能领悟到创作者试图突破常规的意图。他们不愿落入'众人围坐包饺子'式的圆满结局窠臼,因为现实中的类似案件永远无法彻底消除。剧中万海与秦峰的死亡、王主任的逃离,恰恰映射出职务犯罪背后更深层的社会问题——人性中的阴暗面在特定环境下被不断放大,而非源自天生的反社会倾向。这种现象表明,此类事件将持续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未来仍可能发生。因此,该剧的遗憾之处在于,尽管拥有突破传统的勇气,却未能成功展现这种突破的价值。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