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依然逃不过人情世故 -

来源:人气:757更新:2025-07-14 12:47:06

电视剧《以法之名》在36集的剧情铺垫后迎来结局,却因核心矛盾处理引发观众对结尾的争议。剧中以万海集团被认定为黑社会性质组织为叙事主线,最终却出现检察官乔振兴遭害、其弟秦峰被杀等戏剧性转折,而原本被羁押的万海集团头目在真相揭晓前也意外身亡,导致剧情出现明显的逻辑断裂和人物命运反转,被部分观众批评为草率收尾。

针对犯罪集团及其背后的保护伞问题,案件判决结果引发广泛关注。禹天成、陈胜龙、江远、熊磊、赖东明、赖东朗六名主犯被判处死刑,程子健与孙飞则获无期徒刑。其他涉案人员中,星子被判有期徒刑七年,江旭东获刑十年,姜红军十六年,温琴八年,而某监狱护士仅被判处十二年监禁。柳韵被降职处理,李人骏被调离司法机关,兰景茗遭撤职处分,王华山则外逃至国外。令人费解的是,在专案组严密监控下,万海被暗杀事件仍发生,驻监狱检察官王华山竟成功潜逃,下毒的监狱护士仅获十二年刑期,这一系列判决是否构成对司法正义的挑战?案件辩护人万海集团的法务总监兼律师张文菁曾痛陈:“正义不应迟到,迟到的正义无法称为正义,它至多只是真相的残影。”

剧中这句台词直击现实,令人感慨。正如所言,正义若迟到,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正义的延迟往往导致人情世故的变迁,使得当事人难以再感受到那份公正。张文菁的这番话亦为《以法之名》的结局增添了深刻注解。尽管实施具体犯罪的人终将受到应有的惩罚,但那些为犯罪提供庇护的权势者却依旧逍遥法外。正义的延迟是否能让乔振兴、秦峰等人重见天日?更不用说那些仍在狱中的万海,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恰似人生的宿命,一切似乎早已注定。

剧中的洪亮角色始终处于被操控的被动地位,其延误战机的行为本可简单处理却不断加剧复杂性。省检察院院长张放虽称其为"快刀",但通过洪亮刻意隐瞒其老丈人及小舅子的犯罪线索这一细节可见,他实则是检察长手中的一枚棋子。洪亮在案件推进中始终扮演工具人角色,其行动决策受制于两位关键人物:一是曾担任政法系统要职、现为省级政协副主席的江旭东(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反腐剧中常见黑恶势力保护伞落脚于省级政协副职岗位);二是刚上任的检察长张放,这位领导持续激化洪亮的情绪波动,并始终拒绝签署其离职报告。这种双重控制最终导致洪亮沦为权力博弈的牺牲品。

江旭东始终希望将女婿调离政法系统,原因在于该领域存在高度复杂性,尤其担忧未来若涉及职务犯罪调查,相关责任可能追溯至自身。这种顾虑在现实中具有一定合理性,毕竟难以预知何时女婿会因调查工作而面临法律制裁。而张放则展现出独特的策略思维,凭借对洪亮背景的深入了解,将他安排在指导组与专案组担任副组长。尽管最终决策权并非由他掌握,但作为执行核心,张放负责利用其人脉网络推进调查进程。值得注意的是,洪亮之所以能够获取关键信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在市院、市政法委及省政协系统建立的关系网络。张放的高明之处在于,能通过精准的话语激励洪亮发挥潜力,使其在复杂环境中保持高效运作。

不管发生何事,终究脱离不开人情世故的纠葛,无人能真正置身事外,唯有心更狠者方能勉强脱身。《以法之名》作为一部反腐题材剧集,整体表现平平,称不上惊艳之作,却难逃烂尾的质疑。其结局之平淡,竟与众多同类作品如出一辙,未能兑现"以法之名"所蕴含的期待与希望,反而令人陷入更深的困惑与失望:为何正义总要迟到?迟到的正义是否还配称为正义?或许正如那句掷地有声的台词所言:"正义没有资格迟到,迟到的正义不叫正义,那顶多算是真相"。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