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剧而已,《以法之名》何以成为“新时代法治剧标杆”?专访总制片人彭诚 -

来源:人气:153更新:2025-07-14 12:33:22

《以法之名》作为首部以“检察侦查”职能为核心题材的法治剧作,成功实现了专业内容与艺术表达的创新融合。该剧于6月24日首播,恰逢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式宣布设立检察侦查厅,这一时间节点被解读为法治建设与文艺创作的深度交汇,赋予了作品特殊的现实意义。作为全国检察宣传文化工作的关键推动者,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近年持续输出《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第二十条》等高质量法治题材作品,既获得观众广泛共鸣,也赢得业界专业认可。

该剧总制片人之一、最高检影视中心副主任彭诚表示,剧集受到“真实”评价的核心在于其创作团队坚持从真实案例中汲取灵感的创作原则。他强调:“司法人员在一线办案,我们则通过艺术形式还原司法实践。”经过近八年的探索,最高检影视中心已构建起系统化的影视创作质量管控体系,该体系包含创作前期的顶层设计、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与主创团队的专业化协作机制,以及深入基层的调研采风环节。实践反馈显示,这套机制显著提升了作品的法治真实性与社会影响力。

据最新数据显示,该剧在7月6日播放量突破十亿大关,成为2025年继《第二十条》后第二部单日播放量破亿的剧集。彭诚认为,这些成果印证了最高检影视中心在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方面的价值,他坦言:“通过文艺创作与法治进程的有机互动,我们这支专业团队正在为新时代法治叙事探索新路径。”日前,《法治周末》记者就该剧的创作历程与彭诚进行了专访。

图为总制片人彭诚(右)在《以法之名》拍摄现场与演员张译交流。受访者供图

在驻组检察顾问的全程指导下,制作团队对关键场景进行了专业调整。《法治周末》询问最高检影视中心在剧集幕后进行了哪些工作,彭诚指出,团队重点对涉及法律实务的情节和台词进行修改。由于主创团队熟悉公安刑侦戏但首次接触检察侦查题材,第一集洪亮询问王春祥的场景经历了多次重拍。彭诚发现演员表演和场景布置存在偏差,剧中审讯氛围过于贴近公安对恶性犯罪的侦查,不符合检察工作实际。通过调整,郑雅萍的台词明确指出该案本属检务督察,因特殊原因由十一部接手,既保留戏剧张力又避免专业失真。此外,提审万海的戏份中,团队提出规范主辅审配置和在场人数要求,确保程序和法言法语的严谨性。

剧情汲取了近年来多个真实案件的创作灵感。《法治周末》询问合作过程中需关注的重点,彭诚强调,必须体现检察官侦查与公安机关的差异。他提到,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方式与政法机关分属不同领域,这种专业差异需通过影像语言准确呈现。关于具体案例,彭诚透露剧中参考了湖南省衡阳市检察机关查处的108起民事案件背后黑恶势力及保护伞、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办理的田某徇私枉法案,以及辽宁本溪市检察机关处理的陶某等人职务犯罪案件。

当前剧集热播期间,制作团队收到了政法系统的积极反馈。彭诚提到,检察侦查一线检察官的评价尤为深刻,认为该剧真实还原了检察工作场景。其最大亮点在于对司法工作人员涉嫌犯罪案件的专业呈现,剧中每场讯问戏均取材真实案例并精心设计。关于未来创作方向,彭诚表示最高检影视中心将重点覆盖尚未充分展现的民事检察、行政检察与公益诉讼等领域,虽不会重复检察侦查题材,但法律监督仍是核心主题。目前正筹备下一部以法律监督为主旨的全新作品。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