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追完《以法之名》,观众为啥觉得窝火?导演下场“反省中” -

来源:人气:460更新:2025-07-14 12:36:24

由张译、李光洁、蒋欣主演的检察侦查剧《以法之名》迎来收官。从第一集追到最后,观众的内心极其煎熬,有气愤,有憋屈,有不甘,伴随着各种情绪,在大结局的那一刻,渴望一抒浊气。然而,这部前期凭借“刀刃向内”的现实尺度和精彩剧情收获不少好评的剧作,却被“以法之名烂尾”的话题推上热搜,为啥引发大家这么沉浸式评论?

近年来,以公检法司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以法之名》却选择聚焦检察系统内部的反腐斗争。该剧以"第十一部"这一特殊检察侦查部门为核心叙事单元,通过历时三年的创作周期,跨越四省十余座城市,深入采访逾百名检察官,并在制作全程获得最高检专家团队的深度参与。从剧本策划到最终成片,专业团队提供实时指导,确保作品既具现实深度又保持艺术水准。

作为首部展现最高检"刀刃向内"的电视剧,该剧以"万氏集团涉黑案"为切入点,揭露司法系统内部可能存在的腐败网络。令人意外的是,该案在签认罪认罚具结书后却出现当庭翻供,引发观众对司法程序公正性的思考。前万氏集团代理律师张文菁的法庭抗辩,不仅展现法律人对真相的执着,更暗示案件背后潜藏的复杂真相。所谓"证据"经调查后被证实为人为制造的伪证,这起案件由此牵扯出更庞大的司法腐败网络。

剧中对"保护伞"的刻画引发观众强烈共鸣,令人不禁思考:究竟是谁掌握着如此巨大的权力,能够影响整个东海市的公检法系统运作?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在辨识"好人"与"坏人"身份的同时,也在关注角色可能存在的反转。当"狼人"肆意妄为,"好人"却时刻面临生命威胁时,这种戏剧冲突恰恰映射了现实司法环境中存在的严峻挑战。观众期待通过剧情看到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渴望见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司法力量。在司法改革进程中,若没有这样的监督力量,所谓的扫黑除恶行动或将沦为钱权交易的遮羞布,真相或将永远被掩埋。

人物群像成为本剧最大亮点。剧中案件虽具戏剧张力,但真正引人入胜的是对"人"的深刻刻画。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观众被逐步带入故事核心,最终发现案件的结局并非重点,关键在于人物的立体呈现。检察官角色突破传统脸谱化塑造,每个角色都承载着独特的使命与内心的挣扎。在角色选择上,导演傅某对张译的青睐源于其对人物的精准把握。张译展现出极强的表演想象力与专业态度,他善于将每个戏份拆解为细节,在原有剧本基础上追求更具层次的表达,赋予角色全新生命力。尽管部分观众认为张译近年饰演的角色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但此次对洪亮的诠释却展现出别样光彩。

在与李光洁的合作经历中,导演傅奕明深刻感受到这位演员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特质。其面部表情充满正义感的气质,却又暗含难以解读的神秘感,这种复杂性和层次感恰好与剧中李人骏的人物形象高度契合,因此判定李光洁为该角色的不二之选。而对于郑雅萍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角色,蒋欣通过其对公检法题材角色充满热情且具备强烈表达欲望的表演特质,成功塑造出立体饱满的艺术形象。

诸多角色的扮演者均具备扎实的表演功底,精湛的演员阵容为角色塑造提供了坚实基础。角色若呈现多面性,便能突破单一维度,这个世界本就充斥着黑白交织的复杂性,善恶交错的抉择往往决定了人物的命运走向。当剧情出现"刀刃向内"的转折时,需要直面的不仅是敌人,更可能是同僚、挚友,甚至是至亲之人,这种道德困境考验着角色的初心与信念。在层层嵌套的人际网络中,即使身处被动局面,依然存在突破桎梏的可能。曾负责万海案的主办检察官乔振兴,因坚持"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原则被调离岗位,却在追查过程中发现了尘封旧案的真相。对于利益集团而言,他不过是阻碍发展的绊脚石,最终以出人意料的"自杀"方式谢幕。有观众感慨,剧中所有情感共鸣都凝聚在乔振兴身上,清正廉洁的品格遭遇现实威胁,只能将真相默默吞咽,以清醒的姿态背负污名离去。而李人骏这个角色则更具矛盾性,他既非纯粹的恶人,也非完全的善者,更像是现实与理想的交织体。当"代理"身份褪去成为检察长后,如何在利益与正义之间寻找平衡,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原三人组中,乔振兴的离世与李人骏的悬案,加之洪亮在执法边界上的徘徊,共同构建了令人深思的剧情张力。

董晴虽戏份有限,却以精湛演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她饰演的辩护律师张文菁在法庭上以"黑社会组织骨干成员"身份初登场,当庭喊冤的高能场景成为《以法之名》开篇最具冲击力的画面。尽管全剧整体氛围沉郁,但创作团队在细节设计上巧妙融入了幽默元素,使严肃叙事中浮现喜剧张力。剧中东平市公安局局长许言午被"狼人"包围,被迫选择息事宁人却在案件调查中暗中提供线索,当反派汇报时语无伦次的表演,让许言午"有时候真的很想报警,但自己就是警察局局长"的无奈台词引发观众共鸣。

随着剧情推进至后半段,作品的叙事节奏引发争议。36集篇幅中案件发展缓慢,前期建立的紧张氛围未能有效延续。大结局中关键人物万海在真相即将揭晓时离奇死亡,收尾仓促的处理方式令观众难以接受。部分角色结局采用文字PPT形式呈现,破案过程被指过度依赖反派内斗,导致整体剧情出现虎头蛇尾现象。

面对观众质疑,导演傅东育在7月9日晚回应称已收到各方评价,坦言存在开篇入戏缓慢、剧情抻拉过长、演员选择失误等问题,并借此告别三年创作历程。总制片人敦淇则强调,作品需在专业性与观赏性间取得平衡,通过真实细节展现检察官的正义使命,让观众获得情感共鸣与代入感。

《以法之名》的口碑波动折射出法治题材创作的深层命题:如何在现实还原度与戏剧张力间构建艺术表达。创作者既要深入挖掘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又要通过精妙的叙事结构维持观剧节奏。同时,作品需呼应司法改革进程,将法治精神转化为具象化表达,最终实现让检察官形象从符号化走向人性化的目标。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